视觉叙事的力量

The Sentry 2016-08-28

翻译自 The Power of Visual Storytelling

作者 The Sentry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上映后,在reddit上出现了这么一个热帖Superman Only Has A Total Of 43 Lines of Dialogue in Batman v Superman : movies(超人在BvS中只有43行台词),帖子中对BvS及其超人塑造花式吐槽,并且很快有好事的影评人跟进撰文批判,而这篇文章,源于对这种评论的回应。

本文由我和fakescorpion共同翻译,译者不拥有任何观点。

动图已经更新,流量慎点。


由于近期出现对《蝙蝠侠大战超人》中沉默寡言的超人的反对风潮,不免让我开始思考,普通观众是否过于依赖角色台词来逐字解说故事的来龙去脉?从情绪、到剧情线、到角色动机,好似观众已不再具备理解或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开始思考电影的起源,是由默片开始的。那时根本不能添加台词,至少,不能添加能听到的台词。但这些默片的视觉构图是如此的强烈与深刻,甚至到了今日它们还仍然被拿来反覆引用,这就是视觉叙事的强大最确切的证明。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在说台词不好,而是在说如今的我们都太过于依赖它了。《十二宫》(Zodiac)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而它有非常多台词,以至于演员必须加快说话速度电影才有办法在适当的时间内完结。但话又说回来,《十二宫》是一部程序办案片,而这类型的电影台词通常是会比较多。好的台词有如黄莺出谷,差劲的对白则像是指甲刮过黑板。就算没有台词,这些默片经过时间的考验也都成了不容置疑的经典。

img

所以,一行台词的定义是什麼呢?顾名思义的一句话吗?还是不间断的数句话?一整段的独白?还是一个角色的自言自语?我并不认为这个定义有单单数出几句话几个句点那麼简单。要得出最精确的台词数量,还是必须以剧本为基。然而,得到拍摄的剧本或抄录副本毕竟不是那么容易,而旧片、外语片、和新片则尤为困难。有时候剧本认定的“一段对白”,角色可能会说三四句话;另一些时候,表面上的一句则可能会被分开,表示镜头角度的改变、背景的改变、或为了强调演员的表情,这时一句对话则可能在剧本上被记成两段对白,尽管听觉上只听到了一句话。看看以下两个例子,一个截录自《亡命驾驶》(Drive)、另一个则是截录自《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

img

接下来再看看下面这两个例子。第一个截录自《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而另一个则是取自《无耻混蛋》(Inglorious Bastards)。两个都包含大量的对话。对此大部分人会细数这几幕出现的句子,而得出有好几段台词的结论,毕竟个别都有约一打句子。然而技术上,它们在剧本里却仅显示为一行台词。由此可见,在数对白量的时候其实还有许多格外因素要列入考虑。

img

这种对影片台词数量的吹毛求疵(这种情况我也只见过几乎是针对BvS的恶意嘲讽)其实是从根本上就误解了影视的意义,至少,是误解了影视绝大部分的意义。这些电影(活动的图像)打从最开始的最根本的用意就是用视觉表现来阐述故事。你可以反驳说是因为早起这些默片是受当代的技术的限制,是因为它们别无选择,但就算如此当声音加入了画面,仍然并没有改变影视仍然是个视觉为主的体验的这个事实。声音、音乐、和更后期的对话是为了加强视觉体验而存在,而不是盖过视觉体验。

如果我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我会的——那我就用不着制作电影了。——黑泽明

我偏好相信“电影”是通过视觉与肢体语言这类型的国际语言来与我们沟通的,就有如一种视觉文学。这两位鬼才导演都强调著电影视觉传达的重要性。黑泽明也是他每部电影的编剧,他曾说过一旦电影缺失了视觉传达,就无法完整叙述出他想要表达的故事。希区柯克则创造出视觉体验如此强烈的电影,就算少了配乐声音或对白,也能让观众理解故事的发展而并不会造成太多剧情的遗漏,而这正是导演最初的意思。对白是个解释剧情主线的好方法,可是一旦到了呈现故事本身,视觉才是传达故事的最有效的方法。

我试图让我的电影在日本放映时,人们用不着看字幕。——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img

以下我附上了30个不同类别的例子,都是台词量极少的广受推崇的影片。而其中没有一部像《蝙蝠侠大战超人》一样,单单因为某角色对白少而备受批判。这个现象告诉我漫画改编电影如今被赋予了一些先入为主的套路,而当一部漫改电影不符合这些套路,就会被拋入虎口做牺牲。偏“文艺”的影片想要做些实验性的小尝试可以被接纳,但漫改电影做这些尝试却不被容忍。如今现况给我的感觉就是漫改电影被贴上了标签,必须好玩、充满段子、色调鲜艳、而且需要是全方位替儿童量身定做。就连标榜是限制级的《死侍》(Deadpool),也都充斥著幼稚的幽默感,对比同样是限制级漫改电影的《乌鸦》(The Crow)或《守望者》(Watchmen)就知道和成人向的电影落差有多大。查理·考夫曼曾批判好莱坞的“单一化格式”对创造力有多大的限制。虽然他当时是在阐述好莱坞的整体情况,我认为这样的观点也可以用在如今的漫改电影上。

img

在我看来,台词有三个主要作用。推动剧情、解释剧情、还有塑造角色。而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我用了30个例子来证明极少台词并不会降低影响电影的品质,反而有时还能达到提升意境的作用。我可以很轻易的再找出更多实例,但我相信这些已经足够表达我的立场。这些都是广受尊敬的导演的作品,这些电影都备受称赞,尽管它们拥有极少的对白。这些导演包含乔治·米勒、雷利·斯科特、特伦斯·马利克、科恩兄弟、大卫·林奇、赛尔乔·莱昂内、英格玛·博格曼、黑泽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梅尔·吉布森、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和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我对这些例子的选择条件是台词量上限为150行。在看过数打、数十打的剧本之后,发现150行可以算是一个主角台词量的“行业标准”。

当人们过分积极地用《疯狂麦克斯:狂怒之路》(Mad Max: Fury Road)主角的台词量超过超人的台词量来讽刺剧场版《蝙蝠侠大战超人》时,他们基本完全无视了两位主角说出的实际字数。麦克斯的台词确实比剧场版BvS中的超人还多,但Max大部分的台词却都是“一个字的句子”而超人的则至少是“完整的句子”。我敢打赌如果去统计超人和麦克斯说出的字数,超人反而会比较多,用另一部奥斯卡得奖影片《荒野猎人》(The Revenant)去统计大概也会得到类似的结果。让我比较惊讶的是《亡命驾驶》(Drive)居然拥有高达145段对白,但当然,大部分的台词都是由极简短的“是”、“不”、“谢谢”构成。当然不是全部如此,但很高比例确实是这样。所以就像我先前提到的,要试图量化台词时有许多要件必须列入考虑。

img

【图中文字】

你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事实是:最棒的剧本里很少有解释性的段落。给解说性内容再加解释那是电影制作中你可能落入的最危险的陷阱。用词句解释角色在特定时刻的心理状态可能很容易,但用精巧微妙的演技和台词来表达它会很难。但这不是不可能的。——黑泽明

台词是电影呈现中的一种工具,就像CGI一样。两者都是用来加强电影提供的视觉体验。有时台词使用的妥当,有时却像支拐杖般被过度依赖而必须要靠著台词来撑起整部电影。在写台词的时候有几个基本的原则。就像《飞出个未来》(Futurama)中Devil愤怒地对Fry说的。你不能直接让某人说出他的感受,你必须用明示用暗示去表达,但不可以直接了当的说出来。演员瑞恩·高斯林也对《亡命驾驶》中的极简对白做过表态,我认为他的看法很有意思。虽然我个人认为他实在有些高估路人观众的理解能力,毕竟,广大的观众群体往往一而再反覆证实自己的愚昧。这或许听来相当愤世嫉俗,或许确实如此,但这不表示这种观点就是错的。

img

我很想相信人们能计算2+2,但有时候我觉得事实不是这样,至少对大部分民众来说。最近我越发觉得大众需要把一切都给他们说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不光是对那些晦涩难懂的东西,连电影里清晰呈现的内容也是一样。举例来说这一波波反复出现的抱怨:“莱克斯·卢瑟的动机是什么?”莱克斯·卢瑟在电影中至少三次说明了自己动机。他是在打哑谜吗?不是。所以到底有什么问题?很显然很多人连最最简单的角色动机都理解不了。

并不是说尽量少的台词就一定是对的,但有些情感不用台词的表达会比偷懒直接说出来要强烈得多。下面三个例子,大体来说都是在表达心碎、恼怒和愧疚。哪一组更有效地传达了这三种情感,让你感觉更有共鸣更真诚?

【第一组,心碎】【图1字幕:阿纳金,你伤透了我的心。】

img

img

【第二组 恼怒】【图1字幕:有时候我真想打碎你那口完美的牙。】

img

img

【第三组 愧疚】【图1字幕:我感到自己做得很糟糕。】

img

img

观察是一种正在死去的技艺,戏剧形式的精华就在于让想法以不需明确解释的方式传达给观众。—— 斯坦利.库布里克

这些台词,至少是上面三个例子里的台词,完全就是垃圾,但如今我们觉得这就是常态。交流和情感不一定需要靠话语。解说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所有的电影终归是需要一些解说的,但这应该有技巧地进行,解说性内容不应该是那么单纯的,说出什么和展示什么之间是有差距的。举个例子,《银河守护者》是2014年最受赞誉的电影之一,但是它的剧本简直凶残,他们简直可以管它叫《一部解说电影》,它用尽了所有廉价的说明方法。

我觉得如今的普通观众,甚至于一部分影评人,已经失去了分析角色行动与台词背后的潜台词的能力,又或者是他们干脆懒得这么做,除非把一切都像对傻子一样解释清楚。这真令人悲伤,因为一个角色的话和他真正的意思总是会有区别。如果台词完全说明了角色心中所想,那就太无趣了,有时候说的越少,就越好。

对我来说,完美的电影完全没有台词。它应该是纯粹的视觉、情感与心灵的体验。而我相信出色的有深度的想法和交流,是可以不用词句而表达出来的。我是从一个插画师、动画师和漫画师做起的,视觉传达对我来说始终是核心。——比尔·普利姆敦

img

【图中文字】

如果你真的想要传达些什么,即使只是一种情绪或者态度,更别说一种想法了,最无效也最无趣的方式就是直接说。它只能深入大概一英寸。但如果你能把人们带到那一个点上,让他们意识到他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然后发现你所传达的意味,那种发现的震撼力就可以直击心灵。 ——斯坦利·库布里克

普通观众现在变得比以往更不专心也不善观察了吗?我觉得是的,他们不能或者不愿分析在屏幕上所看的一切,除非编剧和导演给出了多到令人尴尬的辅助和指导。而那些挑战着这种常规的电影就被观众所唾弃,其中有的会让影评人喜欢,但大众通常都会排斥它,像是“精英主义”和“浮华的废话”之类词儿被到处乱丢。举个例子《盗梦空间》,从概念上来讲是个很聪明的电影,但是它呈现得太简单了,充斥着太多解说,消解了它应有的创造力和神秘感。而人们还是称之为“烧脑片”,这样的人真应该随时随地戴着安全帽。

我觉得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视觉语言也是一种语言,而它比起说出口的词句常常更加清晰有力。你可以用图像说话,一张图胜于上千个字。我也不觉得我对普通观众的评论有什么失当之处。举个例子,《艺术家》(The Artist),是一部黑白默片,而一些去看电影的人居然立刻就因为没有台词而排斥起它来。而讽刺的是,《艺术家》因其出色的表演获得了奥斯卡提名【译者注:其实《艺术家》获得了当年的最佳影片】。普通观众们为不得不坐在影院里看完一部默片而愤怒不已甚至要求退票,但这恰恰就是电影,本质上依然是活动的图像。声音当然是技术赋予电影的进步,颜色也是,但电影的核心,过去是,将来也会一直都是活动的图像。

img

让我们说回BvS,事实上BvS里的台词很多,它根本算不进上面那些台词最少化的电影里,但(对某些人来说)问题出在超人本人没有足够多台词。要考虑到两部超人相关电影在头20分钟里都没有超人出场,而BvS某种程度上并不是超人电影,更接近于群像电影。而且华纳十分过分地在院线版里剪掉了许多克拉克·肯特的部分。正如我先前所说,我对沉默寡言的超人/克拉克·肯特没有意见,但这也并非扎克·施耐德电影里的事实情况。就我的计数,扎克的BvS里,超人/克拉克·肯特有68行台词,你也可以死抠院线版的42(?)行,但正如我之前所说,要数台词的话我倾向于从原本的剧本入手。我相信如果要公正的话,这才是最精确的数法。

img

MoS中超人有131行台词

img

BvS(终剪版)里超人有68行台词

我想这两幅Mondo的海报,某种程度上都比影片宣发团队的作品更能反映两部电影的内容。《钢铁之躯》探讨了Kal-El是怎接受他的身世和接受他作为地球守护者的角色,而《蝙蝠侠大战超人》则是探讨世界对这位救世主似的人物居于地球做出的反应。MoS是从Kal-El的视角出发,而BvS则基本上是从世界的其他角度。超人更像是一个符号,正如那座巨大的雕塑所展示的,他带来的争议正如写在它胸口的“伪神”控诉。

img

img

【译者注:这两张图出自《超人的四季》】

大多数探讨那“S”符号之下的深层意义的超人漫画,也都是透过世界的角度来看待超人,而非从超人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更甚有时超人自己根本不会出现在“自己的”漫画故事中。《明日之人的命运》(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Man of Tomorrow)、《超人的四季》(For All Seasons)、《一定要有超人吗》(Must there be a Superman)、《是一只鸟》(It’s a Bird)、《莱克斯·卢瑟:钢铁之人》(Lex Luthor: Man of Steel)、《超人:秘密身份》(Superman: Secret Identity);就连《超人之死》(Death of Superman)都是从世界与世人对失去超人一事的反应,各个不同的角色视角如何看待他,也就是从“理解剖析”的方式呈现。就连Boom! Comics的《不可救赎》(Irredeemable)系列都曾向超人致敬。

更何况传统上超人也不是个好言词的角色。黄金时代大概是超人最为侃侃而谈的时候,然而那已是久远的过往,而如今的超人已是个非常不同的角色了。他的核心价值仍在,但逐年的累积让这位钢铁之躯在情感上有了更多层次的复杂性。超人已不再是个外向的角色,至少在正义联盟的创立之前,所以扎克·施耐德将如何处理他的重生确实令人期待。但回归正题,超人的起源故事中通常会伴随一位内向谨慎的克拉克·肯特,所以我完全不认为一位惜字如金的超人会是某些人莫名定论的角色崩坏。

img

举以上这一幕为例。它非常深刻且极具暗示性,所以根本无须超高才智就能判断出超人乐于助人,却也同时对被捧上神坛崇拜这点感到非常不自在。如果超人在这时说出一句里夫超会说出的话是否适当?譬如一句半开玩笑的“统计上来看,公寓建筑仍然是最安全的住宿之一”,我想他如果这么说了,才是会和这个版本的超人在设定上彻底的相违背。

还是该加一句更接近代影视的台词?譬如“我很高兴能帮上忙,但可不可以请你们都退后点?”或是干脆以曼哈顿博士上身的风格大吼“让我一个人静静!”或许可行,但我认为在这一幕任何台词都会是多余的。当蝙蝠侠问超人“你会流血吗?”而超人的回应仅仅是一个好似在反讽“你认真的?”的表情,其实没必要有什么言语,两人的眼神已经传达了一切。

从叙事的角度看,超人一直以来比其他任何超级英雄更具象征意义,即使是和把一切打上蝙蝠标志的蝙蝠侠相比。BvS对这一点的阐述在我看来非常靠谱。BvS里那段各界权威讨论超人对世界的影响的混剪,是对超人,作为一个外星人的存在的非常现实和真诚的探讨。它从旁观者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面对一个外星生命的反应,从这个角度上,BvS不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超人,而是在提出问题:你对超人怎么看?所有最佳的超人故事都在或多或少地探讨这个议题,行动所诉说的比言语更加响亮,而超人的行动回响在整个世界之上。

电影必须用心去制作,而不是用脑子。我认为今天年轻的电影人忘记了这一点,他们在用算计来制作电影。这就是为什么观众不再喜欢日本电影了。坦率地说,电影必须以触动心灵为目标去制作。在我的导师小津安二郎的时代,在我的时代,没有电影人会根据理论和算计制作电影,这就是为什么那时候的日本电影铸造了一个黄金时代。年轻电影人们在用技巧来羞辱观众,这是错误的,我们必须为影院服务,制作那些让观众感到共情的作品。最终的目标,始终是制作一部有美感的影片,就这么简单,不是吗?——黑泽明

不是说台词是不好的,要明确的是我并不是反对台词,但我就是不能不觉得人们对台词太过依赖了,尤其是那些把我们当做理解力低下的婴儿来详细讲解的台词。如果没有把所有细节都讲清楚,观众就要把电影扯碎了扔进垃圾箱。近来看到被用在大制作电影上唯一的思维活动就是嘲讽,像是“电影之恶”【译注:Cinema Sins,一个吐槽电影的油管频道】或者“XX应该如何结束”【译注:How It Should Have Ended,另一个吐槽电影的油管频道】,这种“关了大脑”的娱乐思维已经危险地驻扎进了许多人的内心。是的,电影是用来娱乐的,但它也应该能够让我们感到共情,能够质疑我们,启发我们。

电影该当是安静的!我们太习惯于声响了,我们总是在说话。长久以来安静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稀少。安静会让人不舒服,但当它有这种效果时,它也迫使我们的认知大大深入,因为我们不再得以被告知一切。缄默如金,它迫使观众更多地参与其中,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该怎么想。——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

img